631章 后生可畏_外科教父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631章 后生可畏

第(2/3)页

三句话就聊到课题。

  “因为如果克隆肌肉成功,将肌肉移植到人体,缺少神经支配的肌肉就是一块死肉,没有功能,也就没有任何价值,所以将神经损伤研究一起打包研究,这样以后才能真正将肌肉应用到人体。”杨平的想法也简单,反正是个大课题,也不差这一点,全部打包整到一块。

  “你这是准备一锅炖,你这个课题应该是两条路线并进?3D打印那边是不是有显微打印的生物连接研究?”项老要验证自己的猜测,与何教授的打赌还没有胜负呢。

  杨平点点头:“这是神经损伤修复的重点路线,我认为只有细胞层面的修复,才有可能真正修复神经损伤,其他路线都是暂时的过度方案。”

  真是一针见血,只有项老院士这种一辈子搞临床解剖的专家,才能清楚的看到这一点。

  有时候对技术的发展趋势,究竟未来那条路是正确的,需要极高的判断力。

  “是吧,我就说嘛,是不是有细胞层面的修复,这就是我说的生物连接。”项院士为自己的胜利得意洋洋。

  何教授对导师的独到眼光十分佩服,同时觉得自己目光而是还狭窄,严重受到专业知识的限制。

  外科的三个层次:切除、修复和重建。

  修复的精髓就是复原,恢复到原来的结构和功能。

  因为神经是细胞构成的,神经的损伤归根结底是一个一个细胞损伤或缺失,要修复得一模一样,依靠人体自身能力是不可能做到这种修复,必须依靠人工技术来完成。

  人工技术无非是将受损的细胞一个一个去掉,然后将缺失的细胞一个一个补上,细胞的种类与相互连接方式也跟以前一模一样。

  就像墙壁受损,必须找一模一样的砖头修复。

  要是神经损伤真的能够做到细胞层面的修复,这一项又是诺奖级别的。

  年轻人能不能做到是一回事,首先敢想,然后敢做,能够拿出一套有效的方案,至于以后能不能成功。

  只顾攀登不问高!

  世界科技史上,失败的例子多如牛毛,成功的毕竟是少数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yourenxs.net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