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
第三百六十三章 玄冥文坛又出乱现
第(2/3)页
那些随心而发的涂鸦之作,会引发如此巨大的风波。他躲在自己的小屋里,看着外面闹得沸沸扬扬的世界,心中满是迷茫与困惑。他反复翻看着自己写的诗,不明白为什么那些在他看来不过是生活真实写照的文字,会被人如此厌恶唾弃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在一些年轻支持者的鼓励与开导下,张小虎心中渐渐涌起一股倔强之气。他意识到,自己虽然出身低微,才学浅薄,但笔下的每一个字,都是对生活最真挚的热爱与敬意。他写的不仅仅是诗,更是无数像他一样在底层挣扎求生之人的心声。
可张小虎像是着了魔一般,根本不理会旁人的嘲笑与劝阻。他白天跟着父母干活,只要稍有空闲,就在心里琢磨诗句;晚上回到家,点着昏暗的油灯,在纸上奋笔疾书,沉浸在自己构建的诗意世界里。田间的蛙鸣、灶膛的烟火、母亲的唠叨、父亲的叹息,生活中的点点滴滴,都成了他笔下的素材。日子一天天过去,他写的诗越来越多,虽然依旧粗糙简陋,但字里行间却透着一股质朴纯真的气息。
有一年,村里遭遇旱灾,庄稼歉收,许多人家都陷入了困境。张小虎看着乡亲们愁眉苦脸的模样,心中十分难过,他拿起笔,写下了一首《祈雨》:“老天不开眼,禾苗快烤干。百姓泪汪汪,何时降甘霖。” 这首诗没有任何华丽的修饰,直白得如同口语,他带着诗,挨家挨户地念给乡亲们听,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丝慰藉。没想到,这首简单的诗却在村里流传开来,大家听着听着,眼眶不禁湿润了,仿佛心中的委屈与期盼都被这寥寥数语道出。
然而,这一切并没有改变张小虎在外界眼中的形象。当他带着自己的诗作来到镇上,想与那些文人交流时,却遭到了无情的羞辱。在一次文人聚会的茶馆里,张小虎鼓足勇气,拿出自己的诗稿请教一位看起来颇为儒雅的先生。先生接过诗稿,刚看了几眼,脸色就变得阴沉下来,他当着众人的面,大声呵斥道:“这是什么东西?简直是对诗词的亵渎!毫无格律可言,用词粗俗低劣,你怎敢在此玷污我等高雅的诗会。” 周围的人纷纷投来鄙夷的目光,有人甚至冷笑着说:“乡巴佬,也想学人写诗,趁早回家种地去吧!” 张小虎的脸涨得通红,他紧握着拳头,泪水在眼眶里打转,却倔强地不肯落下。他一把夺过诗稿,转身跑出了茶馆,那背影,孤独而又坚定。
回到村里,张小虎消沉了一段时间,但他心中对诗词的热爱却从未熄灭。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不足,找来一些诗词格律的书籍,如饥似渴地学习起来。虽然那些书里的知识晦涩难懂,他常常看得一头雾水,但他没有放弃,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,一点点地啃了下来。同时,他依然坚持写自己心中的诗,将学到的格律知识巧妙地融入其中,让诗作既有生活的温度,又渐渐有了些形式上的美感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张小虎的诗越写越好,虽然还达不到玄冥文坛的主流标准,但在村里、镇上,也渐渐有了些名气。一些年轻人被他的坚持所打动,开始聚集在他身边,听他讲写诗的心得,一起探讨诗词。张小虎从不藏私,他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,在他的影响下,原本沉闷的乡村,竟也掀起了一股小小的诗词热潮。
然而,张小虎的 “崛起” 再次引起了玄冥文坛某些人的不满。他们认为,张小虎的诗虽然有了些进步,但根基不正,依旧带着浓浓的 “土气”,会带坏文坛风气。于是,一场针对张小虎的舆论风波悄然掀起。在一些文人的刻意渲染下,张小虎被描绘成一个妄图扰乱文坛秩序的 “狂徒”,他的诗也被称为 “歪诗”,遭到了更猛烈的批判。
但这一次,张小虎没有退缩。他决定主动出击,带着自己精心挑选的诗集,前往玄冥城最大的文学广场。那一天,文学广场上人头攒动,文人雅士们汇聚于此,准备参加一场盛大的诗赛。张小虎站在广场中央,深吸一口气,大声说道:“各位前辈、同仁,我是张小虎,来自乡下。我知道我的诗在你们眼中不入流,被称作‘歪诗’,但我今日站在此处,只想让大家听听,我心中的诗到底是什么样的。” 说罢,他不顾众人诧异的目光,开始诵读起来。
“《母亲的手》:粗糙如老树皮,却暖过冬日阳。日夜操劳忙,只为家安康。” 这首诗一出口,原本喧闹的广场瞬间安静了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yourenxs.net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