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二十一章:大儒自尽,彻底闹大,骂声如海,万人聚京_大夏文圣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一百二十一章:大儒自尽,彻底闹大,骂声如海,万人聚京

第(2/3)页

点,非要往这方面去说也行,但不往这方面去说也行。

  公道自在人心,等个几个月,其实这件事情也就这样过去了。

  但最让他们心里不是滋味的事情。

  就是圣器。

  顾锦年才不过十七岁啊,爷爷是镇国公,父亲是临阳侯,自己马上也要封侯,皇帝是他舅舅。

  如今更是儒道圣子,还是仙道仙灵根,所有的荣耀都集中在了他一个人身上,搁谁谁不眼红?

  现在更是得到传说当中的儒道九大圣器之一,这让天下读书人极其的不服。

  尤其是扶罗王朝和大金王朝不少读书人都觉得不公平,因为他们认为,他们的王朝当中,也有比顾锦年更优秀的人。

  年轻一代是没有,但老一辈也有一些为民伸冤的人,可为什么没有得到圣器?

  他们不服,心中产生了不平衡的想法。

  最酸的还是大夏王朝读书人,毕竟是一个王朝的,他们现在不想说太多,就是希望顾锦年能将圣器交出来。

  如果顾锦年交出圣器的话,那一切好说,交给孔家他们更加开心,虽然他们知道一但交给孔家,想要拿回来估计很难。

  可那又如何?反正不是自己的东西,自己得不到,也不想让别人得到,很典型是这种心理。

  如此一来,声势才会如此浩荡。

  “圣器,有德之人可获,如若无德,怎配圣器?倘若顾锦年认为,这件事情你蒙受不白之冤,那你将圣器交出来,交给孔家。”

  “孔家乃是圣人世家,有三件圣器,不可能会贪图你的圣器,我等也愿意为你做个担保,共同见证,如若你不交,你便是自私之人,没有品德,配不上圣器。”

  “没错,而且还是这种圣器,对我等读书人来说,威胁太大,如若你顾锦年有品德,我等无惧,可就怕你胡作非为。”

  “交出圣器,这件事情可以到此为止,我等也敬佩世子殿下功德无量,为天下读书人着想,至于其他的事情,另算。”

  一道道声音响起。

  矛头瞬间指向圣器,要让顾锦年交出圣器。

  这里面要是没有人在暗中推动,鬼才相信。

  面对这样的声音,大夏京都读书人的反应就不一样了。

  “凭什么交出圣器?圣器是世子殿下偷来的吗?当真是可笑。”

  这是王富贵的声音,他第一时间开口,给予回应,也气的不行。

  “交圣器出来?孔家配吗?已经拥有了三件圣器,还想将第四件圣器占为己有?可笑不已。”

  江叶舟的声音也响起,他更是气不过,直接辱骂孔家。

  然而有人拉住他,让他不要乱语,说归说,不要牵扯到孔家,只是自从与顾锦年结识后,他的性格也有些变化。

  故而他没有在乎,进行回应。

  可以说,大夏书院的学生,一个个都是主力军,在京都当中展开骂战,对外面的一些言论进行抨击,而且到处去演讲。

  就是担心被有心之人带偏思维。

  “顾锦年有没有德行,我等说了不算,尔等说了也不算,圣器选择顾锦年,那就代表顾锦年有德行。”

  关键时刻,有一道声音响起,给予最强的回应。

  是大夏礼部尚书。

  杨开。

  是的。

  没有人会想到,关键时刻,杨开的声音会响起,而且还选择帮助顾锦年。

  不过杨开说的话没有问题,有没有德行,不是别人说了算,而是圣器说了算,圣器有灵,如若顾锦年没有德行。

  圣器会选择顾锦年吗?

 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,有人说过,可效果不佳,因为身份问题,没有人在乎。

  可杨开一出声就不一样,他一开口,算是一股强大的力量,让顾锦年的风评得到巨大扭转。

  不得不说,这段时间,整个大夏王朝无比热闹,所有百姓都在吃瓜。

  东荒所有王朝也都在关注这件事情,甚至中洲境内也有人关注此事。

  争议太大了。

  而大夏书院上空,乌云凝聚,的确有些可怕,令人心中生畏。

  关键时刻,有人开口,希望孔家出面,给予一个答复。

  这件事情,如若孔家人不出面的话,很难取得绝对性的胜利,毕竟顾锦年之前为民伸冤,得到了巨大的名望,想要抹黑顾锦年很难。

  必须要真正的大人物出面,这样的话,才可以有效进行抨击。

  面对诸多读书人的声音。

  但孔家也在翌日做出回应。

  大致内容十分简单,初闻此事,实乃不愿相信,世子殿下才华横溢,为儒道圣子,有不世之才华,更愿为百姓伸冤。

  此乃孔家后辈皆愿学习之处,故而其中定然有一定误会,孔成之所以被削儒位,也必然是孔成有些地方做错了,非常希望各方都应当消消气,冷静下来,好好想想这件事情。

  同时隔空邀请顾锦年参加孔家家宴,愿意在家宴之上,盛请各地名儒,前来一聚,孔家愿意出面调和彼此之间的矛盾。

  倘若有误会之地,可以当面说清,解释清楚来。

  至于圣器之事,孔家认为天下读书人心中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,可也能明白,世子殿下毕竟年少,得到孔圣恩泽,给予圣器。

  自然不愿放下,所以孔家愿意等顾锦年参加孔家家宴后,进行协商,无论最终结果如何,都不希望伤了和气。

  孔家不希望顾锦年有任何损失,毕竟顾锦年乃是儒道圣子,是未来儒道的扛旗者,容不得半点闪失。

  这就是孔家表达的意思。

  可以说,这个回答,几乎是将孔家仁义推崇到极高之地。

  顾锦年削孔成儒位,结果孔家以德报怨,竟然没有半点恼怒,甚至愿意主动出面调和,希望不要因为一件这样的事情,引来争斗。

  邀请顾锦年前往孔家,参加家宴。

  无论是言论还是行为,孔家做的都很不错,至少在天下人看来,孔家极其的大度。

  但这般的言论,传到了一些人耳中,却引来了冷笑。

  孔家这话说的多漂亮?

  可实际上却将顾锦年置于一个极其危险的地步,如果顾锦年不去,那就是心虚,没有胆量。

  可如若顾锦年去了,这孔家家宴,也必然是一场鸿门宴啊。

  孔家以退为进,使得顾锦年进退两难。

  孔家表态结束后。

  一时之间,天下读书人的目光全部聚焦在大夏王朝。

  聚集在大夏书院。

  他们等待着顾锦年的回答。

  只是,大夏书院内,众多学子有些心急了,孔家的言论,让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回答。

  毕竟顾锦年在悟道,没有人敢去打扰顾锦年,万一不小心破坏了顾锦年悟道,那当真是罪该万死啊。

  可如若不回应的话,又会被人说是心虚。

  到最后,苏文景替顾锦年回答了。

  “世子殿下正在潜心悟道,孔家家宴,难以赴宴,老夫会替顾锦年前去一趟。”

  这是苏文景的回答。

  他要替顾锦年去一趟孔家家宴。

  孔家家宴于下个月举行,顾锦年悟道还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情况,不可能因为去参加这个家宴,而耽误悟道。

  只是苏文景的回应,瞬间得到了无数回声。

  “需要你替他去吗?这件事情是顾锦年惹出来的,文景先生这趟去,是为了给顾锦年求情吗?”

  “爷爷在的时候靠爷爷,爷爷不在的时候靠老师?这就是儒道圣子吗?真是有够可笑的。”

  “此事还轮不到文景先生为顾锦年出面吧?您又不是顾锦年的老师,只是先生罢了。”

  “什么悟道不悟道?他得圣器,难道还不能悟道?我看啊,就是在找理由,无非就是不敢去孔家家宴,怕被人羞辱。”

  “之前我还不相信这些事情是真的,如今顾锦年做贼心虚,我算是彻底明白了。”

  “若心中无愧,为何不敢去?还要请人替之?可笑至极。”

  “悟道?早不悟道,晚不悟道?偏偏在这个时候悟道?”

  “真当我等是傻子吗?”

  回应声响起,似乎比之前还要激烈,这很不寻常,因为出面的人是苏文景,清流之首,按理说苏文景的名望很高。

  他开口了,理应不会有这么多声音,可大夏王朝内的声音很多。

  比之前还要多。

  显然,是有人不希望苏文景代替顾锦年前往孔家家宴。

  孔家要的是圣器。

  而不是谁过来。

  苏文景来不来无所谓,但顾锦年必须要来,所以这种声音很强烈,必须要顾锦年亲自出面。

  这种声音很多。

  但苏文景没有给予理会,他知道这帮人暗藏什么坏心,不过苏文景还是去了一趟顾家和皇宫。

  传递出一个信息。

  无论如何,等顾锦年悟道结束后再说,不能因为这件事情,干扰到顾锦年悟道。

  顾家同意,也没有理会这件事情。

  永盛大帝也同意这个抉择。

  无论如何,现在什么都不做,让他们去说,反正悟道最为重要。

  如此,连续过了五六天,骂声依旧有,可的确比之前要弱了很多,毕竟顾锦年在悟道,从头到尾都没有去回应。

  苏文景回应之后,也没有任何话说,任凭外面人是如何猜测,不回应是最好的解决方案。

  可就在这件事情逐渐平息下来之后。

  一则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,也将这件事情,彻彻底底引爆。

  “孙正楠先生自尽了。”

  随着消息传播出去。

  整个大夏王朝直接炸锅了。

  尤其是江南书院。

  当江南书院所有读书人知晓此事后,这些读书人彻底坐不住了。

  谁能想到,在这个时候,孙正楠自尽了。

  而且孙正楠死后,留下遗书一封。

  其中内容是对顾锦年的痛斥。

  遗书内容洋洋洒洒三四千字,先是说明自己这一生所作所为,无愧于心,只认为自己过于直来直往,有些得罪人,但这就是自己的品行。

  却没想到晚年之时,因为自己这个品行,惹来天大的耻辱。

  身为大儒,桃李满天下,教书育人,辛辛苦苦几十年,就因为怒斥了顾锦年几句,从而被削去大儒之位。

  沦为普通人,这让他感到极大的耻辱。

  故而,痛斥顾锦年尽千字,最终也说明自己不愿留在这世上,希望天下读书人能为自己讨要一个公道。

  而后离世自尽。

  孙正楠的死,成为这件事情的引爆点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yourenxs.net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